南京牛首山有什么好玩的 必看的景點推薦
南京牛首山景色區(qū)中有著許多好玩的旅游景點值得一去,其中有不少都還是非常著名的哦!小搭檔們到牛首山景色區(qū)可不要錯過了這些游玩景點哦!快來一起看看吧!
1、佛頂宮
作為佛頂圣境區(qū)的核心之一,佛頂宮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處,建基于歷史遺留礦坑之上,總建筑面積約13.6萬平方米,與佛頂塔共同構成牛首西峰新氣象,與牛首東峰遙相呼應,再現(xiàn)牛首"雙峰雙闕"并峙的雄偉盛景。整個佛頂宮以佛祖頂骨舍利供奉為主題,外部分為大穹頂和小穹頂兩個部分,寓意外贍養(yǎng)和內贍養(yǎng)。大穹頂形如佛祖袈裟籠罩在小穹頂之上,象征著佛祖的無量加持;小穹頂下部為蓮花寶座造型,上部為摩尼寶珠造型,上下聯(lián)合形成"蓮花托珍寶"的神圣意象。
佛頂宮佛頂宮內部由地上部分的禪境大觀和地下部分的地宮構成,其中地宮分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宮兩個空間。整個佛頂宮不僅是收藏佛祖頂骨舍利、接收信眾瞻禮參拜的重要場合,還是將舍利文化、世界佛禪文化以各種藝術伎倆集中出現(xiàn)的文化展陳場合,其中聚集了全國宗教界、藝術界、建筑界的一流專家團隊,旨在實現(xiàn)"世界佛教文化新遺產,當代建筑藝術新景觀"的雄偉目標。
2、禪境大觀
禪境大觀禪境大觀,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內部凈高約41.2米,涵蓋了地上三層。整個空間面積超過6000㎡,呈橢圓形,以黃、白、灰三色為基調,布置出人間山水,從而讓人們在行走之際領略禪意。由佛陀誕生、成道的禪境花園及中間的如蓮劇場三個部分組成,展示了佛祖一生的行跡。
禪境大觀的頂部是娑羅穹頂,圖案起源于佛陀涅盤時的娑羅樹杈。穹頂采取了全籠罩的透光膜和燈光,可以營造出早晨的第一縷晨光、正午熱鬧的日光、晚上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臥佛中心為全銅鑄造的釋迦牟尼臥像,全長7.5米,表面仿以漢白玉材質,能360度遲緩地旋轉,表示了佛祖安靜、安詳?shù)哪P境界。劇場的南北兩側是兩個禪境花園。南側是象征佛陀誕生的禪境花園,整體造型像一朵蓮花,中間是一棵生生不息的無憂樹。北側是表示佛陀成道的禪境花園,中間是一棵永不凋落的菩提樹,地上用黑白兩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純粹。
3、佛頂寺
佛頂寺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唐朝貞觀時代,寺院規(guī)模巨大,名為佛窟寺,為禪宗之前"牛頭禪"發(fā)祥地。北宋后易名宏覺寺。南宋毀于戰(zhàn)亂,明代復興。時至1856年,寺院毀于洪楊之亂,香火中止百年。恭逢盛世,為繼承傳統(tǒng)文化,江寧區(qū)重建文化勝地。2012年開山,2015年全面峻工。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議,以供奉于牛首山地宮的佛頂舍利命名,取名佛頂寺。佛頂寺為牛首山重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積六十八畝,建筑面積近四十畝,仿唐作風,傳統(tǒng)中軸線格局。共有殿堂七座,外圍有僧竂、齋堂等建筑。
4、佛頂塔
佛頂塔是佛頂圣境的標記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約88米,
佛頂塔建筑面積5065平方米,九級四面,與明代弘覺寺塔相為呼應,重現(xiàn)歷史上牛首山"雙塔"的恢弘格局。塔內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坐像,置有一口仿唐式全銅鑄金剛鐘,還有各種經藏展現(xiàn)。整個佛頂塔造型雄偉,盡顯唐風古韻,登塔望遠,可盡收牛首山四季美景。
5、隱龍湖
隱龍湖原名八畝塘。在民間,隱龍湖還是自然的天氣預報員,據說每當湖面上起霧
隱龍湖,就預示著要下雨。隱龍湖的周圍修建了一條環(huán)湖路,游客可以在這條路上環(huán)湖步行。廣場周圍種植了黑麥草和果嶺草,交替生長、四季常青。
6、禪林路景觀區(qū)
禪林路全長3.7公里,是一條生態(tài)游線,涵蓋多個生態(tài)景觀區(qū),風景精美,禪林路景觀區(qū)是游客們體驗自然,呼吸新穎空氣,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
7、牛頭禪文化園
牛頭禪文化園在宏覺寺遺址上建造。宏覺寺是牛頭宗的發(fā)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稱弘覺寺,清代為避乾隆帝弘歷名諱,改稱宏覺寺??谷諔?zhàn)爭時代,宏覺寺遭日軍焚毀。
牛頭禪文化園牛頭禪文化園核心景點弘覺寺塔,塔高45米,七級八面,是南京地域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構造的磚塔。1956年在弘覺寺塔的地宮里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之一,塔高0.35米,須彌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贍養(yǎng)"和"佛弟子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李福善奉施"題記。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文物,現(xiàn)均珍藏于南京博物院。而后,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派人對磚塔塔壁上題記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七十余條明清兩代游人題記。1957年弘覺寺塔被列為江蘇省文物維護單位。
8、宏覺寺
宏覺寺原名佛窟寺,司空徐度建于梁
宏覺寺天監(jiān)二年(503),位于牛首山南,后更名普覺寺。后梁武帝蕭衍又在佛窟寺下建仙窟寺。因此,牛首山又稱為"仙窟山"。唐法融和尚在此講經說法,創(chuàng)建了"牛頭禪",名聲大振。南唐時,又在普覺寺基本上擴建毗盧殿,辟支佛塔、天王殿、白云梯等,規(guī)模雄偉,香火盛極一時。明洪武初年,寺院大規(guī)模整修,復稱佛窟寺,后更名為宏覺寺。并在崖壁上雕鑿佛像、文字,形成摩崖石刻,然歷經兵燹和幾百年的侵蝕風化,如今寺廟僅存遺址,摩崖石刻字跡已隱約難認了。
9、弘覺寺塔
弘覺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樓閣式磚木塔。這種外八角。內四方、隔層錯角的空筒式構造,在江蘇古培中較為流行,最早見千宋代建造的蘇州羅漢院雙塔,八角七層;揚州文峰塔,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層;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壇縣龍山寶塔以及歷史記錄中的明代南京大報恩寺塔,都是這種構造。它戰(zhàn)勝了早期空筒式構造的弱點,外壁開門,隔層錯開,避免了從上到下在門(或窗)外的縱向開裂和損壞。
塔基地宮埋藏: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弘覺寺塔底層發(fā)現(xiàn)地宮,地宮上圓下方,藏有文物,經南京博物院派人挖掘,清算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須彌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贍養(yǎng)"和"佛弟子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李福善奉施"題記。塔身有四個門,佛龕有釋迦、韋陀佛象。塔剎上置相輪十三天、寶蓋、葫蘆寶頂。同時出土的還有佛象、玉瓶等文物。
塔身歷代題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對磚塔塔壁上題記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七十余條明清兩代游人題記。1991年9月市文管會對塔進行測繪與調查,這些題記仍保留完好,它們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門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層上刻劃的,分布在3-7層,年代從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最多為明嘉靖、萬歷與清康熙年間。闡明這段時光寺廟香炎最盛,游人最多。同時還告知我們,弘覺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損壞是在清乾隆年間。從木構造的受損來看,弘覺寺塔似乎遭遇雷擊,大火從塔頂燒到底層,塔內的各層樓板、塔心木,塔外圍的平座欄桿,腰檐、內外斗拱,底層附階全部木構造部分都不存在。它的磚石構造保留尚完全。
10、鄭和文化園
鄭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側,為明代航海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之墓。《上江兩縣志》載該墓系"永樂中賜葬山麓",東、北、西三面有祖堂、牛首、翠屏、岱山、吳山環(huán)抱。墓前可眺長江滾滾東流水。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寧縣文教局重建。在鄭和墓旁,還加筑了陳列室一座,展覽陳列有關文物。
11、岳飛抗金故壘
岳飛抗金故壘起自鐵心橋東500米處秦淮河邊的韓府山,至牛首山主峰,斷續(xù)殘存約4200余米。其中沿牛首山腳至山脊,長2000余米。石壘底寬1.5米至3米不等,高約1米。故壘是采取當?shù)爻嗪稚瘔K壘筑而成,蜿蜒起伏,高下錯落。有的地段人工痕跡顯明;有些地段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襲,已散亂圮塌,難覓蹤跡。岳飛大戰(zhàn)牛首山,距今已有860多年,故壘遺存至今,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春游牛首,人們在飽覽群山秀色的同時,既可以欣賞弘覺寺等佛教文化瑰寶,又可以親臨古戰(zhàn)場,憑吊當年岳飛抗金故壘,緬懷民族好漢,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12、桃花溪
桃花溪是牛首山景區(qū)打造的一處新景觀,一條小溪自隱龍湖蜿蜒而下,溪水潺潺,兩側種滿了桃花,春季里花苞漸次盛開,一片花海令人沉醉。整個桃花溪位于牛首山東入口,總占地面積14.87公頃,約220畝,桃花品種選取了合適南京地域生長的26種桃花。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chuàng)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