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是跟其理論一番還是打回去?
發(fā)布時間:2024-03-27 11:51:53來源:
有家長向我咨詢,他們的兒子在外經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他總是選擇默默忍受或是大聲哭泣。最近,他終于鼓起勇氣,向我講述了他的遭遇。作為父母,他們面臨著一個難題:是應該教育孩子去“理論”一番,還是選擇“以牙還牙”呢?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對此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夏光清老師認為,孩子被欺負是一種令人心痛的經歷,當他們選擇向家長傾訴時,說明這件事已經給他們帶來了深深的傷害,他們渴望從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生氣或焦慮。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能夠用語言描述他們所經歷的“傷害”,讓情緒得到釋放時,問題往往會變得不那么嚴重。有些家長可能會主張讓孩子還手,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吃虧。然而,實際上,如果讓孩子還手,不僅可能無法消除“被欺負”的感覺,還可能使沖突升級,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甚至影響他們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的發(fā)展。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欺負的對象呢?首先,那些在家里經常被父母管控的孩子,他們在外面受到欺負時往往不敢告訴家長。其次,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在受到欺負時難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最后,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他們在面對欺負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回擊。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父母需要及時介入并提供幫助。同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判斷和行動。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欺負問題,順利成長。
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的肖霞老師提出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步驟。首先,父母需要弄清事情的經過。當孩子被同學欺負時,我們需要了解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欺負人的孩子是否經常欺負他人?二是其他同學在這種情況下的表現如何?通過了解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判斷孩子是否成為了特定的欺負對象。如果欺負人的孩子平時就喜歡追逐打鬧,而班里的其他同學也站出來為孩子說話,那么這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沖突,我們不必過于緊張。當孩子聽到父母鎮(zhèn)定的語氣時,他們會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而不是恐慌。讓我們首先堅定信念,那就是有父母作為我們的堅強后盾,任何困境都不再那么可怕,更不可能留下心理陰影。
接下來,我們需要評估孩子受到的傷害程度。如果只是一些小傷,比如嘴角淤青,孩子只是覺得面子受損,而并非真的疼痛,那么情況可能并不嚴重。此時,父母可以將處理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獨立應對。然而,如果孩子受到的傷害雖然表面看起來不嚴重,但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比如被扇耳光,那么父母就需要及時介入。
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我們可以借鑒社會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當孩子需要幫助時,他們應該明確指定一個求助對象,而不是泛泛地尋求幫助。例如,他們可以說:“班長,他總是追著我打,我很難受,你能幫幫我嗎?”這樣,孩子更有可能得到一個有效的幫助。
同時,父母需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尋求解決方案之前,父母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希望對方道歉并保證不再打人,那么父母可以與老師溝通,盡快解決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比直接告訴孩子該怎么做更有效。父母可以教孩子,當自己“被欺負”時,要挺直身體,正視對方,有氣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不喜歡這樣,請你住手!”
最后,父母需要持續(xù)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和事件的發(fā)展。如果孩子仍然受到欺負,父母必須主動介入,避免孩子陷入校園暴力的困境。如果孩子與對方能夠和解,那么問題才算真正得到解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因為朋友多的孩子通常不容易被欺負。同時,孩子自己也要保持正氣,讓欺負人的人知道他們并非“軟柿子”,從而選擇退縮。當然,如果某個孩子持續(xù)欺負自己的孩子,且孩子無法自行解決,那么父母必須強力干預,與老師或對方家長進行溝通。
(責編: admin1)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chuàng)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