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4.14%
2023年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7.25%和9.16%,較2023年分別提升1.31和1.20個百分點,增速分別為8.22%和15.08%,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增速高于城鎮(zhèn)。城鄉(xiāng)居民科學素質發(fā)展不平衡情況進一步緩解。
2023年,東、中、西部地區(qū)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6.39%、13.12%和11.51%,較2023年分別提高1.08、1.15和1.24個百分點,東、中、西部地區(qū)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首次縮小。
2023年,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5.66%和12.53%,比2023年分別提高0.89和1.55個百分點,性別差距縮小0.66個百分點。女性科學素質持續(xù)快速提升,性別差距進一步縮小。
2023年18~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69歲年齡段人群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25.72%、19.00%、13.23%、8.52%和4.45%,青年人群(18~29歲、30~39歲)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達到和接近20%的較高水平,中老年人群(40~49歲、50~59歲)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和接近10%的水平,老年人群(60~69歲)仍在5%以下的較低水平。
2023年大學本科及以上人群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43.99%,大學??剖芙逃潭裙窬邆淇茖W素質的比例為25.17%,高中、初中和小學及以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依次分別為17.68%、7.80%和2.91%。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陡升式階梯分布。
電視和互聯(lián)網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選擇比例依次為85.5%和79.2%,但互聯(lián)網“首選”比例從2023年56.2%上升至58.3%,同比電視的“首選”比例從31.0%降至26.8%,兩者差距進一步擴大,互聯(lián)網作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對于博物類(動物園、水族館等)、文化類(文化館、圖書館等)、科技類場館(科技館等)和科創(chuàng)類場所(實驗室、展覽室等)等四類科普基礎設施,公民參觀意愿均較高。從參觀意愿和效果來看,“科技館等科技類場館”是所有科普基礎設施中“首選”參觀比例最高的,選擇比例為44.8%,也是公民認為參觀后“有收獲”比例最高的,選擇比例為82.1%。從參觀行為來看,博物類和文化類場館公民參觀比例相對較高,過去一年中去過的比例分別為65.1%和62.3%,科技類場館參觀比例也達到40.2%,考慮到前兩類場館的建設數(shù)量及展廳面積強度遠高于科技類場館,科技類場館在各類科普基礎設施中具有較高的參觀使用效能。
對于各類科普基礎設施的參觀使用動機,選擇“自己感興趣”和“陪親友去”的比例較高。在制約各類科普基礎設施的參觀使用因素中,“沒有時間”和“位置偏遠”兩個原因的選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表明積極動員公民參與科普和優(yōu)化科普基礎設施布局與服務仍是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公民參觀利用科普基礎設施意愿高,在各類科普基礎設施中以科技館為代表的科技類場館參觀意愿和使用效能最高。
公民對“公眾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盡管不能馬上產生效益,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等觀點的贊成比例分別為89.2%、89.0%和87.4%,與2023年的91.0%、91.8%和90.1%相比有小幅下降。而對“持續(xù)不斷的技術應用最終會毀掉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政府應該通過舉辦聽證會等多種途徑,讓公眾更有效地參與科技決策”的贊成比例分別為35.6%和89.7%,與2023年的33.8%和87.7%有小幅增長。公民對科技創(chuàng)新保持高度關注和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對新技術應用風險的擔憂和參與科技決策的意愿則有所提高。上述積極態(tài)度稍有下降和擔憂情緒略有增長等變化,還需進一步從較長時間跨度進行觀察和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chuàng)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