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高考改革迄今三年,首屆考生回望——新高考讓他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
“當時,在我的身邊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在選科時就考慮好自己的未來方向,并且在之后的道路上也一直為之努力,最終慢慢走向了他們的夢想。”談及當年新高考選科一事,林純感慨道。
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改革不斷深化,選科日漸成為廣大高中生所關心的大事。“我應該如何選科?”“選什么科目更有助于我以后的人生發(fā)展?”毋庸置疑,改革后的新高考為高中生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性”。一批大學生作為近幾年新高考改革的先鋒軍,已經(jīng)找尋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如何讓自己不斷地適應并前行,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選擇商科,她填下全新的科目組合
“專家建議新高考最好選科組合!”余嘉宜回憶,當年,看著手機屏幕上鋪天蓋地的選科指導信息,她懸在選科表上的手遲遲無法落下。
那時,作為廣東新高考首屆考生,余嘉宜所能參考的,多是老師和家長口中的“選理科好就業(yè)”。而自己應該選擇什么、為什么而選,她始終難以回答。在人生的路口,16歲的她不由得回想起中考結束的那個夏天——在長輩的支持下,她曾嘗試開一家小店。
準備材料、制作飲品、營銷推廣……這家名為“販賣故事館”的小店,讓余嘉宜的那個夏天變得甜蜜而有意義。“在烈日下奔波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經(jīng)營起一家小店的滿足感無可替代。”正是那段日子苦與樂的回憶,讓糾結于選科的她逐漸有了明朗方向。這個女孩決定:讀商科!
新高考給了余嘉宜更多的自由度。明確了專業(yè)意向后,她得以選擇自己擅長并喜歡的學科,最終填下了“歷史+生物+地理”這個全新的組合。
分班后的日子過得飛快,高考很快到來。高考誓師那天,晴空相伴,余嘉宜在本子上寫道:“不是每個夢想都能堅持到底,但每一個能堅持下來的人都是自己的人生贏家。”她的努力終換來了一紙市場營銷專業(yè)的錄取通知。
而在商科領域深入學習之后,余嘉宜愈發(fā)感謝當時早作規(guī)劃的自己。近三年時間里,她參加了許多比賽和活動:商業(yè)計劃書的精心撰寫;商科思維的逐漸形成;與不同人的思維碰撞……當身邊朋友都逐漸確定未來的方向時,余嘉宜也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實習。策劃活動和商業(yè)營銷的日子雖然忙碌,但有所成長的日子,總是令她感到更加充實。被問到對未來的期待,余嘉宜笑著回答:“我總是相信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選化學,新高考下也能讀工科
近期,有學者發(fā)起了一項5萬余份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新高考生源大學生的專業(yè)匹配度和專業(yè)興趣顯著高于傳統(tǒng)高考生源大學生,高考綜合改革有效提升了學生同所學專業(yè)之間的匹配程度,促進了大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發(fā)展。
“你文科成績那么好為什么要選理科?”“女孩子何不選擇一條更穩(wěn)定的路?”“選了理科為什么又不選擇理化生?”在決定選科之時,張雅琪曾遭到了不少質疑,但她并沒有輕易動搖。“有的道路固然穩(wěn)定,但人生還是需要有更多的選擇,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未知性等著自己。”
早在意向選科時,張雅琪就四處搜尋資料,希望能在更加深刻理解之后再決定。想讀工科的她,化學成績并不理想,傳統(tǒng)高考的理科離不開化學,而新高考正好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只需物理的選科要求,讓張雅琪的工科之夢成為了可觸摸的一切。
選擇了自己擅長的科目之后,張雅琪的成績突飛猛進,一下子從年級700名飛升到了年級200名。“如果還是文理分科的話,我可能無法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之后的事情如張雅琪所愿,高考后的志愿填報,她欣然選擇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車輛工程專業(yè)。
步入大學,張雅琪很快融入了車輛工程的學習之中。在導師的指導下,如今的她已把人生計劃的藍圖鋪向了無人駕駛方向。這個熱門賽道眼下站滿了人,但“喜歡”和“可以做好”給了張雅琪走下去的勇氣。
重理輕文?突破限制奔赴心之所向
“文科是不是真的不再‘吃香’?”新高考“3+1+2”模式下,“重理輕文”趨勢或被強化,這個問題縈繞在不少學生心頭。而曾為此猶豫的陳妍,如今就讀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周轉在三個社團中不亦樂乎。比起心甘情愿被打上“傳統(tǒng)文科生”的烙印,她更想在大學突破自我。“大家都認為文科這條路不好走,認為我們只能去當老師和考公務員,其實不然,文科還有更多方向的就業(yè)途徑。”
被問及如果重來一次,會不會更換自己的選擇,陳妍搖了搖頭。近幾年,因為新高考改革,全文組合選科比例大幅下降。可報專業(yè)比例低,就業(yè)前景不佳……無數(shù)的標簽被貼在了全文組合上。大環(huán)境下大家對物理選科的推崇,讓陳妍在選擇成為一名“傳統(tǒng)文科生”之時,遭受許多阻礙。
但留存的文學之心,讓陳妍無法割舍。比起復雜的理化方程,她更期待能用書寫存照在自己腦海中的有意思的文化和故事。少年不做“爛尾”的詩篇,如今,陳妍在漢語言文學的路上越走越順。在撰稿編稿的日子里,她體會到了不同的學科在文學中慢慢交融。至此,選科和就業(yè)已成一路。
事實上,新高考的改革還在探索中,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來自教育基礎薄弱學校的學生在專業(yè)選擇和專業(yè)興趣發(fā)展方面仍然處于劣勢。今年,回到高中母校的劉浩然從學弟學妹的口中了解到,迫于教學壓力或其他原因,一些學校會取消人數(shù)較少的選科組合。這使得部分原本已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的學生,無法選擇意愿之中的科目組合。功利化選科等現(xiàn)象存在,需要引起重視。
但無論如何,新高考給了學子更多選擇的可能。“新高考改革帶來的最大改變?”面對這個問題,帶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張雅琪笑言:“它讓我努力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過好高考這一閉卷關,也更好找尋開卷人生的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wǎng)原創(chuàng)內容,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