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詩解析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首聯(lián)
-
原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
含義:在潺潺的流水聲中隱隱傳來狗叫聲,桃花盛開,花瓣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詩人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描繪了一幅清晨時分戴天山中清新秀麗、生機勃勃的畫面,營造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清幽氛圍,讓人聯(lián)想到道士居住的環(huán)境如同仙境一般,超塵拔俗,也為下文尋訪道士不遇的情節(jié)做了鋪墊.
頷聯(lián)
-
原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
含義:詩人沿著林間小道向山的深處走去,常常能看到鹿在樹林深處出沒,當走到溪邊時,已經(jīng)到了正午,卻沒有聽到道院傳來的鐘聲。這兩句詩進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幽靜,以 “時見鹿” 反襯不見人,以 “不聞鐘” 暗示道院無人,巧妙地從側面寫出了道士外出未歸,與詩題中的 “不遇” 相呼應,同時也展現(xiàn)了山中自然環(huán)境的靜謐與安寧,讓讀者更能感受到詩人所處的清幽之境.
頸聯(lián)
-
原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
含義:詩人繼續(xù)前行,看到野生的翠竹與青色的云氣相互交融,分開了山間的霧氣;白色的飛泉從碧綠的山峰上懸掛而下,形成了一幅壯觀而又秀美的畫面。這里的 “分” 字和 “掛” 字用得極為精妙,“分” 字描繪出野竹與青靄相互交織的朦朧之美,“掛” 字則寫出了飛泉的動態(tài)與氣勢,使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形象。這兩句詩既展現(xiàn)了戴天山自然景色的壯美,又從側面烘托出道士居所的清幽高潔,同時也流露出詩人造訪不遇的一絲悵然之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為未能見到道士而感到遺憾.
尾聯(lián)
-
原文: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
含義:詩人最終沒有找到道士,也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于是詩人只能帶著惆悵的心情,倚靠在兩三棵松樹旁。“愁倚兩三松” 這一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因訪道士不遇而產(chǎn)生的失望、遺憾和惆悵之情,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讓讀者能夠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境.
整首詩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依次描繪了入山途中、到達溪邊、接近道院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色,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全詩通篇著意于寫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真實自然地再現(xiàn)了道士世外桃源般的優(yōu)美生活境界,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詩人訪道士不遇的惆悵心情,體現(xiàn)了詩人早年作品清新秀麗、充滿朝氣與探索精神的特點.
版權聲明:網(wǎng)站作為信息內(nèi)容發(fā)布平臺,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不承擔任何經(jīng)濟和法律責任。文章內(nèi)容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及時刪除。。